搜索
רҵίԱ�� ��Աע�� ���³�����
心理百科
您的位置:首页>科普园地>心理百科

被积极需要也是儿童成长的动力源

发布时间:2022-09-20

一个人最大的贫穷是不被需要,没有爱和不被关心。而人际关系,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重要的东西。

在生活中,我们经常也会谈到 “我想”、“我要”、“我需要”。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(又称“金字塔理论”),马斯洛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: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社交需要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,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。

而我们所说的“被需要”,在哪个地方可以体现?

社交需要,第三层需要。它其实包含了归属感与爱的需要,而“被需要”也是获得“归属感”的途径之一。“被需要”是由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的,人是社会性动物,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孤立存在。一个人渴望被他人需要,一方面是想找到自己在某些环境中(比如家庭、公司、学校)的归属感,另一方面就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

在《请回答1988》中,狗焕妈妈罗美兰的物质条件丰富,经常身披豹纹毛衣,日常生活就是围着父子三人转。她不善于向家里人直接表达感情,经常“嫌弃”他们,说他们这也做不好,那也做不好。这其实就是当代很多家庭结构或者关系的缩影。当有次她不得不出远门时,临走前她特别操心的交代父子三人如何照顾自己,像极了中国家庭母亲的模样。不出所料,父子三人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,在妈妈返回前的最后一天才收拾规整好一切。而返家后的罗美兰发现一家人生活得井井有条,妥妥当当,顿时感到十分失落。小儿子娃娃鱼一语说破,“因为家人过得太好了,因为妈妈不在,家人还过得很好。”


对于中国目前许多家庭主妇来说,家务是她们的日常,家人是她们的全部,照顾孩子、爱人是她们最重要的幸福。所以当她们在家庭中失去被需要的感觉,自然会失落,会否定自己的价值,找不到归属感。

有人会质疑到,成人是这样,但是儿童也如此吗?

请看下面的例子:

弟弟7岁那年,不知是好奇心驱使还是想获得父母的关注,争着抢着干家务活,扫地、洗碗样样感兴趣。只要我一叫他就会十分起劲地做起来,虽然做得粗枝大叶但我还是不忘谢谢他。可妈妈却对弟弟说你看你地扫得像大花脸碗洗了等于没洗去、去、去,一边玩去吧我还是自己干吧弟弟就这样被晾在了一边。当他再次抢着要求干活又遭到妈的拒绝时,他生气地走开了。后来他对家务活是一点也不热心了。

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。每次上课都需要班长喊“起立”,从他那响亮的声音中,我感受到了他的满足;每当收发作业本时,小组长是最光荣的,因为是我请他们发的,老师需要他们的帮助;每天早晨,执勤的同学是快乐的,因为老师、同学需要他们。与被人帮助相比,给予别人帮助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,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,发挥自己的才干。我想,在这种被需要”中享受上学的愉悦,他们也会学的开心、过的快乐(朱海娟,2005)。

从中可以看出,“被需要感”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,这种感觉的缺失,可能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、性格变得孤僻不爱说话、感到自卑羞愧、对生活提不起兴趣。

我们在生活中要适当的给予孩子这种“被需要”,教师和家长可以适当示弱,让孩子协助承担力所能及的事务,放手让孩子决定一些家庭事务与班级事务,让他们有充分的参与感和归属感,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、被尊重的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,提高对自己的认同感。

参考文献

朱海娟.(2005).孩子,我需要你.基础教育(10),39. 

(供稿: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研究生 赵源鑫)




在线客服
Baidu
map